“上世纪90年代我来过上海,在这里花六年时间完成了《阿姐鼓》。我突然发现中国的民间音乐也能被大众接纳,也能够传得很远。今年,我又回来了,同样不会空手而来。 ”

四天前,著名音乐家朱哲琴在 “世界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乐汇2010”巡演的新闻发布会上,眼带泪光,说出这番动情的话。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唱红 《一个真实的故事》和《阿姐鼓》,却忽然从人海中消失的朱哲琴,在耗费多年时间默默寻访世界各个角落和中国多个民族的声音之后,10月28日将在上海大剧院舞台上带来她新的收获。
朱哲琴“交卷”的,是一台融合了原生态素材与创造性音乐的音乐会。她充满自信地表示:“我们民族有充满个性、充满厚度的文化,但至今却还在借用别人的音乐语言表达。在文化方面,我们要的同样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我们要的是‘中国创造’。 ”
不满足用别人“语言”说话
1997年,在发完新唱片 《央金玛》之后,朱哲琴尽管头顶各种光环及《阿姐鼓》盛名,却依然选择远离乐坛去了北美、非洲,大部分时间游走于第三世界国家。用她的话说,自己是一个“到广州唱歌,除了物质以外还要做梦的女孩”,尽管成了名,但她不愿与踏浪、赶潮的流俗为伍,却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静下来的音乐境界。
“走出去以后我才慢慢看到,在世界的大背景中,中国音乐其实藏着很多‘宝贝’。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家将创作的目光投向中国民族文化中宝贵的东西,它也成为未来世界文化一个共同的创作源头。然而,在我们身边,却有很多人漠视这一切。在音乐领域,我们都曾热衷于西方的朋克、摇滚等音乐风潮;但现在中国民族文化成长起来了。如果我们坐拥那么丰富深厚的文化,却依然用西方的语汇和样式表达,我心里觉得很不安,也非常不满。中国民族音乐应该找到自己独立的表达方式。 ”
行两万里路寻民族佳音
一个中国女歌手的文化旅行,不经意间触动了世界的关注。去年,朱哲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中国亲善大使,任期两年。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很怕做徒有虚名的事情。但后来有两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是2005年,我的一个朋友想为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拍摄纪录片,但是还没成行,老人就去世了。再一个就是我们去哲蚌寺,却得知诵经大师翁则也已经不在了。他的声音要比世界上最低的男低音还要低几十个分贝。这让我发现,很多音乐不收集有可能再也听不到了。 ”
尽管做这个“大使”的每年薪酬只有象征性的1美元,但朱哲琴却因此感到有可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把发掘中国民族音乐创造性源头的路走得更踏实。她由此发起UNDP-DADAWA“世界看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前往贵州、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五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历时四个月、行程两万多公里的民族音乐、民族手工业寻访之旅。“这一路的艰辛、劳顿,对我而言是一个蜕变过程,我从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要实现梦想的女人。 ”她组了一个10人团队,带了录音、摄像等专业设备和向导、翻译,倾心采集少数民族音乐和几乎要失传的民间手工业,同时主持完成了两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项目——“世界听见”和 “世界看见”。她记得,一次在拉萨一间不太明亮的录音室连听几天“文工团民歌”后,终于听到了让她为之一振的藏族小伙的声音,“天哪,那一刻,我觉得之前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
朱哲琴表示,采集到的1000多段民族音乐样本,会出双CD,以两种途径传播。一碟是“民族基因”,即百分之百还原少数民族乐师们的作品;另一碟则将由“民族基因”发展而来的音乐再创作,是“发展”部分,将通过重新创造来 “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和未来时空中的魅力和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