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造假的水平全世界最高,就是中国海关自己的专家也无法准确辨别出来......
我留意到,像朴先生这样经常穿梭于潘家园的中国港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古董商很多,其实他们自己清楚,从潘家园买回去的东西,能有百分之几是到代的老货就不错了,可是赚钱是商人们永恒的逻辑,不管真货假货,反正带出去以后有市场、能赚取好利润就行。好笑的是,咱们国内有一些有钱的"烧包",竟然千里迢迢奔国外再把那些个假货倒腾回来,弄张发票,过海关时戳上一个"火印",表示"流传有序"了。倘若这些主儿把买回来的假货"金屋藏娇"、自我欣赏或显示文化品位以抬高身价也行,于世无害。可很多人却不这样,他们图的还是钱。这些真假尤物回国后或被现买现卖,或被暂时囤积起来,待价而出。偏偏一些拍卖公司对国内老百姓手里的宝贝挑三拣四、嗤之以鼻,可一见着"火印"和国外交易证明就如获至宝、拿着就拍,而且还十拍九成交。2006年,一位景德镇的瓷器贩子亲口告诉我:当年有三家颇具名头的拍卖公司高价拍出的五件"海归"清代"官窑"瓷器,均系出自他之手的高仿品。相比之下,那些前些年还是抢手货的"海归"学子实在可怜,他们耗费青春、耗费钱财,如今学成归来,身价竟然还不敌那些"海归垃圾"!人家有人出钱追捧,奈何?

鬼市潘家园古玩捡漏揭秘
来潘家园淘宝人数众多的当然还是第一方面军--中国人。与老外相比,国内一些经验老到的买主要狡猾多了。一件东西明明看好,硬是要装出个看不好的样子,挑出一大堆毛病来,不是有剥釉就是有残裂,或者器型不规整、不典型,臭它个一无是处,然后再谈价。这一招往往还灵见,市场上眼好的人凤毛麟角,新货漂亮,出价高,老货多少都有些残缺,他们不要。所以卖主只好明知东西好、到代,但为了货币回笼只得少赚几个钱也卖,一面数钱一面还不甘心,嘴里念叨着:"这东西要是拿去拍卖,可以发大财!"这时候,碰上尖刻一点的买主,还会酸溜溜地揶揄他两句:"那您别卖给我,赶紧送拍去呵!"话到这儿也就说绝了,出土的东西,没有很硬的关系,他敢送拍卖公司吗?只好讪讪地笑道:"嗨,您今儿个捡大漏儿喽!"说着将东西打好捆,交给客人,一声"您走好!"便结束了本次交易。
十几年前这里的真货多的是,哪像现在遍地的假货!"朴先生津津乐道地回忆:他第一次上"鬼市",就淘到两套明代的韩国青瓷酒具,拿回去以后转让了一套给一位藏友,没想到那个藏友给了他一大笔钱,让他喜出望外。后来他听说,那位朋友将那一套酒具送拍卖行拍卖了,价格翻了十几倍。就这样,每年寒暑假,朴先生都会来中国淘宝,后来还在汉城开了一家古玩店,所卖物品基本上都是从潘家园、大钟寺等地购得。我问他:"你买这些文物上飞机没人查你?"朴先生笑着说:"扣过两次货。后来我采取掺水的方法,就是买一大堆假货,中间夹带几件真东西,通通照着现代工艺品填表报关,很轻松就出去了。
近年来,中外媒体流传一句俏皮语:"北京有两大必看的人群景观--天安门广场抬头看升国旗;潘家园地摊低头寻国宝!"此话很幽默,也很写实。有人专门作过统计,潘家园每天的客流量一般大约在8万人左右,到了节假日,更是游人如潮、摩肩接踵。
提起北京潘家园,如今全世界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稍有兴趣的人,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国内古玩界就更是如此,圈内人若是谁没到过潘家园,恐怕跟人谈业界之事都会遭人白眼小看,就如同早年那些古董客没到过琉璃厂一般。
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东三环潘家园桥西侧,1995年之前,这里已经形成了人称"鬼市"的非法文物交易市场。那时候,每天天没亮,一些来路不明的"鬼"们纷纷从胡同里钻出来,占据街道两旁的空地,放下麻布袋或蛇皮包,从里头掏出些旧货就地摆上摊儿。
几乎与此同时,一些"古玩虫"也匆匆赶到这里,骑车的、步行的,还有人一溜儿小跑兼做早锻炼。他们每人带着一只小手电筒,借助手电光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逛,挑选自己心爱之物,直到天大亮自动散场。
卖主这边,往往都会有人自发充当"哨兵",占据一处垃圾堆或杂物堆的高处,摆上几样东西,一边谈买卖,一边目光四移,发现有"敌情",收拾东西就逃,同时,还大声吼着发出警报:"城管来了!工商来了!文物局来了!稽查队来了!"买的和卖的一秒钟之前还在天南海北地胡吹乱侃,这会儿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最敏捷的身手收拾好"鬼货",用百米跑的速度冲向岔道、胡同,作鸟兽散。有年纪大的和腿脚不便跑不动者,自然就倒霉了,轻的东西被查抄,重则连人带物都被带走,交完罚款再放人。虽说诸多的执法部门都管这一行动叫"查抄",但实际上与"没收"是同义词,一经拿走,绝无发还,可在法律上这样叫法要好听得多,因为打砸抢违法,"没收"私有财产要经过法院判决,唯有这"查抄"是一种执法过程,东西是暂时搁他那儿。尽管这一搁遥遥无期,但打表面儿看上去似乎并没有违法。
|